我国近年来与多国合作建立碳市场机制,致力于成为碳服务与交易中心,若碳信用项目顺利落成,明年有望生成首个碳信用,可促进企业减排,也为减排项目提供资金。

新加坡至今与10个国家个别签署具法律约束力的碳信用合作执行协定,建立双边框架,用于碳减排项目中碳信用额的生成和转让。这些国家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加纳、不丹、智利、秘鲁、卢旺达、巴拉圭、泰国、越南,以及蒙古。

一旦落实,须缴付碳税的本地企业,可向这些国家购买碳信用,抵消最多5%的可征税碳排放;每购买一个碳信用单位,等于减少或移除1公吨的碳排放。

贸工部碳减缓司兼国际贸易司(绿色经济与永续发展)司长范维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国今年取得突破,顺利与东南亚国家签署执行协定。相较其他区域,本地投资者更熟悉东南亚的环境,能更好地评估风险,进而投入开发碳信用项目。如果投资者无法很好地评估风险,可能把风险定价得更高,使一些项目更难落实。”

针对与其他国家展开合作的考量,范维薇用三个“P”概括核心要素,即Political Commitment(政治承​​诺)、 Predictability(可预测性),以及Private Sector Partnership(私企合作)。

延伸阅读

傅海燕:COP30须聚焦气候适应 为未来10年行动铺路
傅海燕:COP30须聚焦气候适应 为未来10年行动铺路
傅海燕:出席气候大会可参与决策维护国家利益
傅海燕:出席气候大会可参与决策维护国家利益

她说,“政治承诺”不仅是指签署国承诺根据《巴黎协定》第六条合作,他国的联邦和地方政府也须达成共识,因为碳信用项目往往是在地方政府管辖区落实,而且需要一定时间落成。

“政治确定性很重要,否则当政府更换后,新政府不同意合作,项目开发者应如何是好?”

《巴黎协定》第六条是主管碳交易市场的一套机制,相关协商去年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简称COP29)上取得突破,正式投入运作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右)与新西兰气候变化部长兼税务部长沃茨(Simon Watts)在去年COP29联合主持《巴黎协定》第六条的部长级磋商会议,最终取得突破。(永续部提供)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右)与新西兰气候变化部长兼税务部长沃茨(Simon Watts)在去年COP29联合主持《巴黎协定》第六条的部长级磋商会议,最终取得突破。(永续部提供)

至于可预测性,范维薇解释,一般的碳信用项目可能需要一年半至三年落成,基于自然的项目则可能长达10年至20年。

“如果没有可预测性,监管和规则转眼就改,甚至大变,这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问题,因为它们可能已投入数百万元,最终却损失惨重。”

要生成碳信用,获得私企的支持至关重要。范维薇说:“新加坡政府不是项目开发者,我们旨在与他国政府达成协定,而协定能否生成碳信用,就需要私企的参与。”

鼓励须用碳信用企业与开发商合作

从签署执行协定、启动机制,落实碳项目,到生成碳信用,这个过程需要很多年。

范维薇说:“《巴黎协定》第六条是个新机制,目前瑞士分别与泰国和加纳在这条文下进行碳交易,但很多国家都还没完成一个完整的交易周期。新加坡也正在推进中。”

范维薇指出,与更多亚细安成员国签署双边碳信用合作执行协定,是建立更大、可互操作的东南亚碳市场的基石。(梁麒麟摄)
范维薇指出,与更多亚细安成员国签署双边碳信用合作执行协定,是建立更大、可互操作的东南亚碳市场的基石。(梁麒麟摄)

尽管尚未有碳信用可买,但范维薇认为需要碳信用的企业,可以与项目开发商签署合作协定,即资助项目开发商,前提是项目能如期生成指定的碳信用量,否则开发商得把资金归还。

她选择保持乐观:“我们还需要一点时间,相信到了明年就能生成首个碳信用。”

新加坡要达成气候目标,可以加大可再生能源部署,并推动更可持续的通行方式,但基于土地有限等国情,仍有赖碳信用抵消难以减少的排放量。

我国在9月16日宣布将以7600万元,从加纳、巴拉圭和秘鲁的四个基于自然的碳信用项目预购碳信用,适用于2026年至2030年之间,抵消217万5000公吨碳排放。

范维薇指出,政府会根据实际的减排情况,决定何时用碳信用抵消碳排放来达成气候目标;同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购买碳信用。“这是一个精准判断的问题,我们不会买多过我们所需的碳信用。”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日前受访时指出,建立碳市场流动性也是关键。“换句话说,购买碳信用后,如果之后无须使用,能否顺利转售?”

COP30今年在巴西贝伦举行,范维薇希望我国能与更多南美洲国家在碳信用上进行合作;到了明年,也与更多亚细安成员国签署执行协定。

国家环境局星期五(11月7日)发文告宣布,委托三家公司BeZero Carbon、Calyx Global和Sylvera组成碳评级小组,为碳信用项目和碳信用的生成方法提供独立评估。“小组将提供专业意见,加强我国购买碳信用时的环境完整性评估。”

碳市场孕育新机 打造绿色经济与就业新引擎

范维薇(右二)去年到加纳了解洁净烹调项目。右一为总检察署国际事务司副高级政府律师王嘉宏。(受访者提供)
范维薇(右二)去年到加纳了解洁净烹调项目。右一为总检察署国际事务司副高级政府律师王嘉宏。(受访者提供)

推进碳信用交易是去碳的重要工具,同时能创造优质的就业机会。目前已有约150家碳服务与交易相关的企业入驻新加坡,我国也积极吸引更多企业前来。

范维薇受访时说,新加坡立志成为碳服务与交易中心,进而创建各种新兴就业机遇,包括碳核算和碳信用项目发展方面。

碳信用交易存在风险,我国也吸引经营碳保险的企业到新加坡发展。所谓“碳保险”,是指规避减排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确保项目减排量按期足额交付的一种担保工具。

除了创建新岗位,碳信用的发展也推动传统工作的转型。范维薇举例,从前银行无须考虑融资碳信用项目,而今银行不得不正视这方面的问题。

根据经济发展局和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早前一项碳服务经济潜力评估,到了2050年,碳服务料能为新加坡创造18亿至56亿美元(23亿至72亿新元)的总增值。

范维薇说:“我们可以创建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如果人们没有相关技能,便无法顺利入职,因此促进培训至关重要。”

政府正积极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合作,推出碳交易相关的培训计划。

碳信用项目能提升社群健康

一些社群至今仍通过烧柴等方式烹饪,不仅对森林不利,也有害健康。范维薇指出,推动洁净烹调等碳信用项目,除了能生成碳信用,也有助提升社群的健康。(受访者提供)
一些社群至今仍通过烧柴等方式烹饪,不仅对森林不利,也有害健康。范维薇指出,推动洁净烹调等碳信用项目,除了能生成碳信用,也有助提升社群的健康。(受访者提供)

谈及发展碳信用项目的重要,范维薇强调,除了缓解气候变化和为国人创造就业机会,这些项目也能为项目开发地方的社群构建更优质的生活环境。

例如,推动洁净烹调项目是要帮使用木柴烹煮的社群,改用更高效的烹调设备。避免烧柴烹饪除了利于森林保育、减少碳排,并生成碳信用;同时,避免当地社群吸入过多的浓烟,影响健康。

范维薇忆述,曾在外国视察项目时,发现当地社群剪塑料瓶,在家中用塑料起火。“当时小孩子也在同个空间。你可以想象,若能推广洁净烹调的碳信用项目,能带来的影响会有多广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