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正在影响生活与生计,从保障食品韧性,到加强防洪措施,各国的气候适应计划备受瞩目。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指出,本届气候大会应更关注气候适应的进展,并就气候适应指标达成共识,为接下来10年的气候行动铺路。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简称COP30)将于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贝伦举行。傅海燕将参与大会第二周的活动,包括代表新加坡发表国家声明。
COP30被视为具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各国将制定未来10年的全球气候议程,尤其当气候问题日益严重时,定下气候行动基调至关重要。
傅海燕在COP30开幕前的媒体联访上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COP30是各国表明致力推动气候行动的场合,参与大会本身已是对多边主义发出重要的支持信号。
她说,从提呈国家自定贡献和《两年期透明度报告》,到继续推进脱碳化,各国也应通过实际行动履行《巴黎协定》的承诺。“各国须证明一切仍按协定进行。”
国家自定贡献须每五年更新一次,2035年国家自定贡献原本的期限是今年2月。然而,截至11月4日,仅98个国家更新承诺。我国已于2月提呈新目标。
要抵御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只是一部分,落实气候适应措施也重要。傅海燕说,气候适应行动之前未获得足够重视,而今越来越多企业关注食品和水资源韧性,以及防洪能力等问题,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气候风险。
全球适应目标是《巴黎协定》第七条的核心,旨在推动全球气候适应的政治行动和资金支持,为设定具体、可测量的目标和指导方针拟定统一框架,以提升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气候韧性,与全球控温目标相辅相成。
78人专家团已拟定100个用于追踪气候适应行动和进展的指标,各国代表将在COP30商定是否要接受清单。傅海燕说:“100个指标仍相当多,希望能进一步缩减。我国准备好与其他缔约国合作。”
她说,各国应尽快在气候适应上达成共识。“每过一年,我们就离灾难更近。我们更快促成共识,便能更有效地避免灾难发生。”
融资是气候适应的一大挑战,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国家。傅海燕说,气候适应计划须发挥创意,例如若建设海堤能创造出淡水水体,便能从多出的淡水资源获益。
我国准备推出首个全国气候适应计划,制定针对性策略应对气候变化的直接风险与其他间接冲击。计划将充当国家永续发展攻略的长期战略规划,阐明举国上下集体采取的行动方案,全民携手提升国家的气候韧性。
计划展开更多碳信用合作讨论
《巴黎协定》第六条是主管碳交易市场的一套机制,傅海燕去年参与主持这项条文的部长级磋商会议,最终取得突破。相关协商暂时告一段落,傅海燕说:“我计划花更多时间跟同行展开讨论,研究更多合作项目。”
新加坡已跟10个国家签署碳信用合作执行协定。政府9月16日也宣布将以7600万元,从加纳、巴拉圭和秘鲁的四个基于自然的碳信用项目预购碳信用,适用于2026年至2030年之间,抵消217万5000公吨碳排放。
傅海燕指出,《巴黎协定》第六条的碳市场处于初期阶段,协调不同标准是重点工作。此外,建立市场流动性也是关键。“换句话说,购买碳信用后,如果之后无须使用,能否顺利转售?”
COP30被誉为“落实大会”,要制定机制确保各国兑现对《巴黎协定》承诺。傅海燕说,执行气候目标是展现领导能力的一方面,确保履行国家自定贡献。
“我们期待与有兴趣的各方前进,把一些解决方案引入他们的国家,并把他们的解决方案引入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