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

杨锐:新加坡基础教育的启发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幼儿园的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档案照片)
幼儿园的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新加坡基础教育将本该由家庭承担的教育内容,纳入系统的学校基础教育中,让为人处世的教育在“文以载道”中润物无声。即使如此,也并不足以取代家庭教育,但至少可以让那些家庭教育无法合格的孩子,有机会补上这一课。

提及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人们想到最多的内容想必是百科常识、动植物、童话故事、历史故事,以及诗词典籍等,多集中于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笔者10多年前移居新加坡之初,曾接触本地基础教育教材,很有耳目一新之感,此后便喜欢买课本送给在中国的家长朋友。受疫情影响的几年,笔者有更多机会接触本地基础教育,便有了新的思考。在升学及就业竞争让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日益突出的当下,新加坡基础教育所彰显的“育人”特点,让人重温教育的本质与初心,令人印象深刻。

教育,乃“教”和“育”的结合,是教书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而,教育绝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甚至也不仅仅是文化的学习和智力的启蒙,虽然这一切都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和组成。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讲“文以载道”,这个道主要指“道统”,是儒家文化价值体系,而君君臣臣那套,自是早已不合时宜。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一直被定义为对文学或文化知识的学习,当然其中不乏正向的“道”,甚至是“大道”。至于日常生活中为人的品格和处世的方法,则向来被认为主要靠家庭教育,靠一个人走出校门后在社会大学自我习得。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现实情况是,不能保证每个家庭都是一所好学校、每对父母都是合格老师。进入社会后的自我修习,成绩优劣更是全凭个人造化,机缘和领悟能力都存在差异。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