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瑞麟:从中国智库对冷战末日景象描述说起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2023年8月5日,在世界首个原子弹袭击78周年的前一日,一名男子参观广岛和平纪念博物馆。 (法新社)
2023年8月5日,在世界首个原子弹袭击78周年的前一日,一名男子参观广岛和平纪念博物馆。 (法新社)

字体大小:

具体地说,热核战将有可能从“相互确保毁灭”的相互抑制,转向“先发性地”摧毁对方所有或绝大部分进攻能力的大战略。新的认知对于分析核威慑有效性、维持大国间战略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冷战时期,美苏长年对峙,剑拔弩张,但最终并没有酿成热核战,不少论者认为,这是由于双方都认识到核战是一场相互确保毁灭(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简称MAD)的战争,结果只会是同归于尽。在核武器诞生后的70余年间,除1945年8月美国对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次使用核武器外,核武器再也没有在战争中使用。作为一种军事理论,MAD是指被攻击的国家即使只保留30%的核反击能力,亦足以向攻击方进行毁灭性报复。

再者,核武的巨大毁灭力及使用后的长期破坏性影响,也使得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对它怀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极度恐惧。但在人工智能(AI)、精确武器和无人机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MAD理论和效果看来将面对另一场范式转移,颠覆这属于以往“既定核军事对垒下的稳定逻辑”。具体地说,热核战将有可能从“相互确保毁灭”的相互抑制,转向“先发性地”(pre-emptive)摧毁对方所有或绝大部分进攻能力的大战略。新的认知对于分析核威慑有效性、维持大国间战略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位于北京的中国“首批高端智库”,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英文缩写CICIR)不久前发表的《2024年全球战略与安全风险》报告就指出,美国日益具备“一次性同时摧毁对手全部进攻力量的能力”。该报告说,其“可行性是由于我们处身军事智能化时代,可通过智能感知,作指挥和调度”;报告书并警告,拥有先发全部摧毁对方的能力越大,敌对双方“在危机时越倾向于抢开第一枪”。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