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漏油事故的危机处理和善后

6月19日,在东海岸公园,工人们搬运被油污染的沙袋。(海峡时报)
6月19日,在东海岸公园,工人们搬运被油污染的沙袋。(海峡时报)

字体大小:

本月14日,巴西班让码头两船碰撞,导致约400公吨的低硫燃油泄漏漂散,成为过去10多年来我国港口发生的最严重油污事故。事故虽然没有影响港务的正常运行,但对环境的冲击至大,因此也引起广泛的关注。经过两个星期的奋战,油污清理工作进入收官阶段,但细微的清理工作可能还得持续好几个月。

7月2日国会复会时,将有多名议员针对漏油事故提出质询,以了解政府相关部门如何确保受影响的海滩和海洋生物得到彻底清理保护,尽可能减少损害;控制漏油的标准操作程序;迅速清理海洋和海滩的协调工作;民众可以如何协助清理工作,以及当局将采取什么预防措施,以避免未来事故的发生等。这些都是民众关心的课题,相信到时部长们的回答,能解除公众心中的各种疑问。

当局的初步调查显示,撞船事故与港口拥堵无关,肇事的挖泥船是因引擎和方向盘突然失灵,失控撞上了加油船,事发当天,港口水域和锚地并不拥堵。无论如何,事故发生过程还在调查中,目前最紧要的是做好清除油渍的工作。

从连日来的新闻报道中,公众能得到的信息是事故发生后,当局启动了标准应急程序,并认为应对结果是有效的,反应时间也符合世界规定的标准。比如,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的巡逻船,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的11分钟就赶到现场,并对海面油渍喷洒消油剂,防止大量漏油迅速凝结成块。与此同时,当局也很快就通知负责铺设围油栏的承包商。

一般公众虽然知道应对如此大规模海上漏油事故的难度,但对于围油栏承包商的反应速度却不免存有疑问。据知,事故发生在下午2时22分,海事局在下午2时55分通知承包商,但承包商必须花上好几个小时装载重型机械,赶到现场时已是晚上9时20分,在事故周围海面铺设围油栏的工作,则是在凌晨5时一刻左右完成。人们感到不解的是,事故就发生在港口,离开岸边不远,反应时间能否进一步缩短?

由于海峡的海流湍急,泄漏到海上的燃油虽经消油剂处理,还是随着海潮迅速漂流到邻近各处海滩,造成大面积的污染,有部分油渍也漂流到柔佛的边佳兰。但海事局在事故当天傍晚发表的文告说,漏油情况已得到控制,让人误以为情况并不十分严重。也许当局最初优先关注的是港口的正常运作、船只的航行、停泊和人员安全情况,因此没来得及考虑油渍扩散的速度和影响。

无论如何,我们相信当局应可从这次的实战经验中吸取许多宝贵教训,同时也会进行全盘的事后检讨和评估,以确定目前的危机处理程序或架构是否存在短板,或还有可以改进之处。作为世界最繁忙的海港之一,海上意外的概率必然随着到港船只数量的增加而提高,虽然无法完全避免诸如此类意外事故的发生,却必须拥有最缜密的防范措施和最有效的应急行动。此外,在危机期间如何提高应急的透明度,安抚公众的焦虑不安,相信还能做得更细致。

虽然清理油污的主要工作已经完成,但接下来更加细微的清理海岸和善后工作,可能还得持续几个月的时间。这也是热心和关注环保的公众人士能更加直接参与其中的阶段。漏油事故发生后,有超过1500名公众报名要协助油污清理工作,另有超过2000人表示有兴趣了解最新情况和未来的志愿服务机会。这说明这些年来公众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当局必须善用这股民间资源。好些环保组织和相关团体也能发挥专长,参与最后阶段的环保评估工作。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