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自然管家”利用AI 提升野生动物监测效率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陈杰豪(左)星期六(7月13日)出席“青年自然管家计划”分享会,了解青年协助解决的绿化和生态项目。(取自陈杰豪脸书)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陈杰豪(左)星期六(7月13日)出席“青年自然管家计划”分享会,了解青年协助解决的绿化和生态项目。(取自陈杰豪脸书)

字体大小:

本地青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国家公园局的“相机陷阱”进行升级,可自动过滤掉不是动物的影像,然后针对保存下来的视频,识别和分类其中的野生动物,如长尾猕猴、小鼷鹿、水鹿和野猪,大大提高监测野生动物的效率。

我国城市与绿地相邻,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公园局使用大量的相机陷阱(camera traps),追踪野生动物种群的变化。

相机陷阱通过动作传感器触发,可在不干扰动物自然行为的情况下,捕捉野生动物的影像,帮助当局确定需要保护和加强关注的区域。然而,相机陷阱会生成大量的视频和图像数据,需要人工分类和标记,过程非常耗时。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学生韩尚儒(24岁),在参加公园局举办的“青年自然管家计划”(Youth Stewards for Nature)时,通过调整开源的人工智能模型,让它能自行过滤掉非动物视频,并分类剩余影像,大大简化数据处理工作和减轻人工负担。

韩尚儒受访时说,团队先使用一个能监测和分类43个动物物种的人工智能预训练模型,然后通过编程对模型进行调整和训练,让它根据本地环境,将视频中的动物分类为常见的四种野生动物——长尾猕猴、小鼷鹿、水鹿和野猪。

他指出,项目的最大挑战在于大多数人工智能模型,都是为处理静态图像数据而设计,而非视频数据,因为图像有更详细的标记来识别动物。为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找到新方法,即先提取视频中单独的帧,也就是静态图像来进行分类。

来自义安理工学院产品创新设计系的吴若绮(18岁),则与团队为七岁至12岁的儿童,创建一个有趣的自然游戏手册,让他们在参观园艺园林(HortPark)时使用。

游戏手册整理各种主题花园、环保设施及丰富的动植物,并包括可鼓励孩子用五官探索环境的活动。例如,有关动植物的宾果游戏、绘画和着色活动、自然主题文字搜索等,旨在鼓励孩子与大自然互动。

吴若绮说:“为了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我们特别采用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色彩,同时也以简化的语言,在整个手册中穿插有趣的教育小知识。”

陈杰豪:参与青年倍增至近160人 创历史新高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陈杰豪,星期天(7月14日)在脸书发文说,公园局的青年自然管家计划于2021年启动,当时只有80名青年参与,今年则几乎倍增至近160人,创下历史新高。

青年自然管家计划为期半年,旨在吸引18岁至25岁的青年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参与建设“大自然里的城市”。今年,青年由公园局的40名专家指导,协助解决17个绿化和生态项目,涵盖园艺、景观建筑、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