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冰箱积蓄拥屋 是本地居民生活必需

字体大小:

本地居民选出的10大必需,离不开衣食住行,包括冰箱、公共交通和拥屋,九成以上受访者认为这些都必须要有。他们既务实也讲求生活保障,把拥有至少三个月开销的积蓄,看得比冷气机或旅游这类舒适和享乐的项目重要。

这样的态度也反映在资源供给方面。多数人认为,政府应该帮助无法负担的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例如温饱、住宿和医疗等,但若是为了维持较为体面的个人生活水平,如拥有冷气机或上餐馆,则应靠个人努力去争取。

本地首个公开的家庭需求调查报告

新加坡管理大学和新加坡政策研究所获得社会及家庭发展部资助,用两年完成“家庭需求调查”(Household Needs Study)和“基本需求公众认知调查”(Public Perceptions of Provision of Essential Needs),以确认人们普遍视为生活必需的物件和活动,以及该由谁来提供。

这些调查结果在星期五(7月12日)举行的新加坡家庭需求研讨会上公布。这是本地首个公开的家庭需求调查报告。

调查具体呈现不平等差距

领导家庭需求调查的新大幸福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宝莲教授在星期三(10日)的媒体发布会上说:“这个调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具体呈现了不平等差距。我们在讨论这个课题时,往往只专注于收入分配的问题,但区分你我的不单是收入,也包括调查所涵盖的社会链接、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调查团队先通过小组讨论,列出一份有51个项目的清单,再以面对面的形式,调查访问4014名年满19岁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按清单上的项目逐一询问他们,这些是不是在“新加坡过普通生活必须有的”。

在这51个项目中,获超过半数受访者同意者就算是“生活必需”;受访者最终选出40个。

受访者看法较一致的包括生存类必需,如个人卫生用品(97.1%)和自购房屋(96.2%);家用电器,如冰箱(99.5%)和洗衣机(95.7%);数码连接,如有流动数据配套的智能手机(93.3%)。

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的收入、住屋类型和年龄层,都是导致人们看法分歧的因素

以冷气机为例,在最低收入的群体,即家庭月入少于2500元的受访者当中,只有49.1%觉得它是必需品;家庭月入超过1万7000元者的比率是69.8%。

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指出,他们负担得起所有40种必需品或活动,其余三分之一则无法负担至少其中一种。

基本需求公众认知调查则由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管兼首席研究员马修博士领导的团队负责。他们以第一项调查中选出的必需品和活动为基础,在线上访问2000名公众,问他们觉得各个项目该由谁提供。

67.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为没有能力负担的人提供基本需求,其次是社区(59.3%)、靠自己(41.3%)、亲友(34.6%),以及企业(32.3%)。

至于那些为了维持体面的个人生活水平的项目,61.7%的受访者觉得应该由个人承担,如果负担不起就应该放弃。

人们需求随时间改变 政府会持续调整政策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卫生部第二部长马善高出席家庭需求研讨会。他听取调查结果和专家讨论后说:“支持每个人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是政府的核心理念。”

他说,政府意识到人们的需求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会持续调整政策和计划。有关部门正在检讨社区关怀计划,上述两项调查有助于当局了解哪些项目对新加坡人而言是必需,又有哪些应该由政府资助,当局会以此为参考。

家庭需求研讨会由新大主办,星展银行基金会资助。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