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脏中心“小发明” 防人工心肺病人下肢缺血

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一个八人团队,研发出一款可防止输血导管弯折的小装置“远端灌注导管整理器原型”(黑色),从而减少使用“人工心肺”的重症病人面对下肢缺血的风险。(蔡家增摄)
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一个八人团队,研发出一款可防止输血导管弯折的小装置“远端灌注导管整理器原型”(黑色),从而减少使用“人工心肺”的重症病人面对下肢缺血的风险。(蔡家增摄)

字体大小:

一些心肺衰竭患者在情况紧急时需接上俗称“人工心肺”的体外膜式氧合器,但在插管过程中有可能因血液流动不顺畅,导致肢体缺血。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研发出一款类似电线整理器的小装置,确保输血导管不弯折,从而减少下肢缺血的风险。

“救命神器”可暂时取代心肺功能

有“救命神器”之称的体外膜式氧合器(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简称ECMO)是一种急救医疗设备,可暂时取代心肺功能,为身体供血供氧,让患者的器官有充足时间复原,也为医疗团队争得宝贵的救治时间。ECMO通过插入患者大腿血管的导管,把血引出体外进行氧合,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再把血液输回患者体内。

尽管ECMO的紧急医疗效果显著,但它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患者有出血、感染、肢体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下肢缺血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须截肢。一些医疗文献数据显示,每10名使用EMCO的患者中,就有至少一人出现肢体缺血的情况。

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平均每年为50名至60名病人接上ECMO。中心的内科副顾问医生洪日隆受询时透露,过去五年,没有患者因肢体缺血被迫截肢,但要确保使用ECMO的患者不会出现这类并发症仍是医者挑战之一。

心脏中心冠心病监护病房王湘云助理护士长领导的八人团队在加护病房照顾重症患者时,发现到问题可能出在一个导管上。

由于使用ECMO时插入病人股动脉的导管直径较大,医护人员会另外接上远端灌注导管(Distal Perfusion Catheters,简称DPC),用于转移血液以确保足部有足够的血流量。 可是,DPC却可能因病人身体移动而弯折,导致输血效果不佳。

2月起使用 目前约20病人受益

这个八人团队经过多次实验和改良,并参考了电线整理器的概念,研发出一款名为“远端灌注导管整理器原型”(DPC organiser prototype)的小装置。这个以医用级材料制成的耐热小装置长约19厘米,左右有小支柱、中间有凹槽,可将DPC卡在中间而不会随意移动和变形。

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冠心病监护病房王湘云助理护士(右起)及内科副顾问医生洪日隆,在假人身上展示如何使用可让输血导管不弯折的新装置。(蔡家增摄)

这款改良小装置自今年2月开始使用,迄今已让约20名病人受益。王湘云说,未研发出小装置前,护士只能频密检查病人的状况,来确保DPC没有变形。新装置更节省资源也更可靠,病患出现下肢缺血的概率也降低了。

这个八人团队刚在7月4日,获颁全国保健创新与生产力奖的重新设计护理组别最佳实践奖。国家心脏中心有意为此获奖设计申请专利。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