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役新兵克服惧高 蜕变为突击队精兵

第一突击营连续21年夺得新加坡武装部队最佳作战单位奖项,这也是奖项自1969年设立以来,第一突击营第38次获得这项荣誉。图为第一突击营营长郭奕龙(右)和担任突击队军官的黄欣荣少尉。(邬福梁摄)
第一突击营连续21年夺得新加坡武装部队最佳作战单位奖项,这也是奖项自1969年设立以来,第一突击营第38次获得这项荣誉。图为第一突击营营长郭奕龙(右)和担任突击队军官的黄欣荣少尉。(邬福梁摄)

字体大小:

原本惧高的大男孩,在入伍加入突击队后,经过各种训练建立起跳伞的自信,成功蜕变为热爱跳伞的精兵。

在第一突击营担任突击队军官的黄欣荣少尉(Adima Emmanuel Chubike,20岁)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基本空降课程是他入伍一年多以来最难忘的经历,因为这让他克服了惧高症,并逐渐爱上跳伞。

“我想大多全职国民服役人员都没有机会进行固定拉绳式跳伞,这绝对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体验。在课程期间,我们接受了渐进式训练,以加强我们的自信,让我们最终能从飞机或直升机上进行跳伞。”

他举例说,在空降部队训练设施,他们会进行一些模拟训练,像是从塔台上跳下,以模拟在空中的情况,同时演练各种应急状况。

“我目前已进行了数次的跳伞,现在的我想到跳伞就会很兴奋,并期待每一次能跳伞的机会。”

第一突击营营长郭奕龙中校受访时强调,他们相信在进行逼真的刻苦训练时,能保持高安全标准。

“为此,向其他国家的武装部队学习尤其重要。例如,我们最近引进的MC-6型降落伞,它的下降速度较慢,使跳伞更加安全,有助于减少士兵受伤。

“除了向同行学习外,我们也会利用运动科学和模拟技术,来实现更好和更安全的训练。”

第一突击营连续21年 为武装部队最佳作战单位

第一突击营连续21年夺得新加坡武装部队最佳作战单位奖项,这也是该奖项自1969年设立以来,第一突击营第38次获得这项荣誉。

身为非洲裔新加坡人的黄欣荣,父亲是非洲裔美国人,母亲是新加坡华人。他在本地土生土长,说得一口流利华语。

他以华语说道:“我非常自豪突击队第一营再次获得最佳作战单位……我的部队最近在海外进行了陆军训练和评估,这无疑是我国民服役路程的一个大亮点。”

郭奕龙坦言,作为最佳作战单位的常胜军,难免会面对不能输的压力,但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避免士兵们出现自满心态。至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他认为向士兵传达当中意义、让他们理解使命以及建立团队精神是关键。“这帮助我稳住军心,而不仅仅是要他们专注于比赛。”

今年共有18个常备和12个战备单位,获得新加坡武装部队“最佳单位”奖项。尚达曼总统和国防部长黄永宏医生,将于下星期一(7月1日)在武装部队军训学院举行的军人节检阅礼上,为这些单位颁奖。

除了第一突击营,今年其他得奖单位还包括:首次获得最佳海事安全单位奖的“坚定号”(RSS Indomitable)、赢得最佳指挥、控制、通讯、电脑及情报(C4I)单位奖的第10 C4I营,以及夺得最佳炮兵单位奖的第24炮兵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