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分众时代分一杯羹 新加坡国际艺术节10年回顾与前瞻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为期三周的SIFA 2024,在17个实体和线上平台,呈献超过90场节目和活动。(新加坡国际艺术节提供)
为期三周的SIFA 2024,在17个实体和线上平台,呈献超过90场节目和活动。(新加坡国际艺术节提供)

字体大小:

由坊间艺术工作者轮流担任总监的“新加坡国际艺术节”走过各具特色的10年。回头望,这个艺术节曾被视为新加坡表演艺术的巅峰盛会。如今,艺术节似乎盛景不再。资深艺术界人士就艺术节如何定位,艺术作品用什么吸引人及留住人展开探讨。

新加坡在独立建国后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摆脱“文化沙漠”之名。1977年,新加坡艺术节(Singapore Festival of Arts)在此背景下产生,随时代需求而几经变革中,始终推动本地艺文发展,作为本地和国际艺术工作者交流观摩的平台,同时作为建立国家认同的媒介。2014年,新加坡艺术节转型并以“新加坡国际艺术节”(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rts,简称SIFA)的全新面貌重新出发。


10年过去,明年碰上新加坡独立60周年,SIFA也将推出相应节目,如今恰好是个回顾、前瞻的时机。

涵盖国内外艺术节目,曾在一年吸引80万人次观众的新加坡艺术节,在2012年迈入35年之际决定按下暂停键。当时,本地艺术活动愈见遍地开花,多元纷呈,新加坡艺术节票房却逐年缩减,艺术理事会决定停办一年,重新评估审视艺术节的未来。驻足回顾再出发,全新的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在2014年回到大众面前,不再官营,而是委托私人公司筹划,并委任坊间艺术工作者轮流担任总监,希望为坊间艺术工作者与团体赋权。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