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从小培养 让孩子看绘本学保育

台湾绘本作家、环境保育工作者许增巧参加亚洲儿童读物节,除了带来作品,也带来她种植的蔬菜与香料,示范如何培养小朋友的保育意识。(邝启聪摄)
台湾绘本作家、环境保育工作者许增巧参加亚洲儿童读物节,除了带来作品,也带来她种植的蔬菜与香料,示范如何培养小朋友的保育意识。(邝启聪摄)

字体大小:

将环保教育与阅读乐趣结合,台湾绘本作家许增巧与新加坡绘本作家Sarah Ang以本土物种作为故事主人翁,借此拉近孩子们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提高他们保护生态的意识。

保育与环保意识要从小建立,绘本书最能让孩子们轻松吸收相关知识。

动物世界的大明星如熊猫、北极熊、狮子、长颈鹿往往被选为绘本故事的主人翁,但若要有效建立读者与自己生活环境的关系,选择本土物种作为故事主人翁更合适。台湾绘本作家许增巧与新加坡绘本作家Sarah Ang都选择了这样的创作方式。

食蟹獴在台湾是环保指标

许增巧2019年创作《来自森林的礼物》时创造了一只食蟹獴(crab-eating mongoose)阿姨为小松鼠解答森林的奥秘。故事从小朋友手上的积木玩具和家中木制家具,追溯到森林,孩子认识树木的同时,也结识森林中的小动物。

许增巧个人非常喜欢食蟹獴这种小动物,2020年创作绘本《小班做饭团》时,又为故事主人翁小班设计了一只食蟹獴作为伙伴。她还为这只食蟹獴亲手制作了一个小雕塑,今年5月底便带着它来新加坡参加亚洲儿童图书节。

许增巧为《小班做饭团》的主角食蟹獴与小男孩小班,制作了雕塑。(邝启聪摄)

许增巧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在台湾,食蟹獴是一种指标性生物,它出现代表溪流健康干净,有溪蟹,有螺。

食蟹獴在台湾作家吴明益的小说《海风酒店》中也是重要角色,牵起故事中的原住民神话,同时这只受伤的食蟹獴也作为小说中生态被破坏的象征。

台湾食蟹獴的出现,代表溪流健康干净。(互联网)

用沙蟹让读者熟悉本地生态

Sarah Ang的新书“Charlie the Sweeper”以沙滩上常见的沙蟹为主人翁。这只名叫查理的沙蟹每天早上在海边打扫,遇见漂亮的海螺,神秘的海蛇,美丽的海龟,看到它们各有所长,难免自卑了起来。Sarah Ang希望绘本能鼓励小朋友建立自信,她也加入本地物种元素,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熟悉本地生态。

Sarah Ang新书“Charlie the Sweeper”通过一只自卑的小沙蟹鼓励小朋友建立自信。(Sarah Ang提供)

Sarah Ang受访时说:“这不是一本完全关于保育的书,但我刻意选择新加坡能见到的动物,因为我相信保育必须从喜爱自然及其物种开始。点出本地生物的特别之处,我希望读者会更关心它们,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免受污染。出版这本书后,有读者在乌敏岛仄爪哇(Chek Jawa)、印度尼西亚民丹岛和马来西亚迪沙鲁发现‘查理’时还特地拍照发给我。”

她的另外两本书“The River That Brings Us Life”和“Three Little Sheep Build A Better Future”直接探讨环境课题,前者关于新加坡河,后者从《三只小猪》童话得到启发,借三只小绵羊的经历讲述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冲击。

物种保育不能只集中在明星物种,生态系统由复杂的网络组成,每个物种都有其角色。但对小朋友来说,科普知识有时显得太硬,许增巧一般还是以故事为主,不会刻意解说动物的生态特性。但一些如得到政府补助的作品,对方希望加入更多科普内容,她会在书末增加图鉴解说,不过她发现会仔细阅读图鉴的往往是家长和老师。

许增巧会在一些书中加入科普常识。(许增巧提供)

种菜经验成创作素材

许增巧1973年出生在台北,是个喜爱小动物与大自然的城市人。她大学本科修读兽医,毕业后曾当兽医,但发现兽医工作与她物种保育的理想有距离,毅然辞职投入教育领域,进入山区的种籽实验小学工作。2004年学校得到一笔经费打造生态池,师生与周边社区携手复育了一块林地,许增巧后来与同事郭郁君携手创作《生态池的故事》记录过程。

结婚生小孩后,许增巧成为全职妈妈,也一边写专栏和创作绘本。三年前,她成为城市农夫,在台北市一个废弃的足球场向市政府城市菜园计划租了一个位置种盆栽菜。上手后,她去年在河滨公园一个市民农场租了一块地,按照季节种植山茼蒿、福州莴苣、葱、韭菜、高丽菜、青花、番茄、豌豆、茄子、小黄瓜等,如今家中食用的蔬菜都是自己种植的。

许增巧也是城市农夫,在台北租了一小块地种植蔬菜。(许增巧提供)

许增巧说:“自己种的菜不会像市场买到的那么大,但会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蔬菜味道,还不错啦,种菜可以运动,又有东西可以吃……带小朋友一起种,他就会知道食物来之不易。我以前有挑食的学生,上完农民课之后摘了菜回家,吃得津津有味,爸妈说孩子平常不吃的。”

这些经验也能成为绘本创作的素材。许增巧说,即便只是在门口种一盆植物,也足以形成小小的生态吸引昆虫。她的作品《神秘甲虫》灵感就来自家中花盆里突然出现的小虫,她和孩子观察小虫的成长,原来是一只甲虫。

对许增巧来说,带小朋友观察大自然,叫不叫得出名字一点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观察;趣味在观察中,而不是名字,名字可以后来补上。

在新加坡,社交媒体上常有群组发现有趣物种之后便发文求有经验的人命名,久而久之就能累积知识库。

Sarah Ang说:“向孩子们宣传和培养生态意识,要充满乐趣和创意。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类型的书,而是大量的书籍,帮助孩子们了解问题,知道他们能做些什么,培养他们对动植物的热爱。”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