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德美术馆高雄特展 摄影与绘画的百年交织

字体大小:

英国泰德现代美术馆与台湾国巨基金会联合呈献的特展“瞬间——穿越绘画与摄影之旅”,日前登陆高雄市立美术馆,共有50余幅20世纪绘画与影像名作,展示近百年绘画与摄影互动交织出的瞬间,也呈现了信息时代艺术向新边界的探索与开拓。

当20世纪的艺术家采用新媒介——摄影来创作,绘画如实营造世界样貌的概念受到冲击。当画布不如镜头的现实具说服力,画家如何回应?摄影为何出现如画的场景?摄影与绘画近百年拔河中,谁赢?

特展“瞬间——穿越绘画与摄影之旅”(Capturing the Moment: A Journey Through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呈献英国泰德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34件馆藏以及台湾国巨基金会21件私藏,2023年6月起,在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展出10个月吸引近30万人次。此展今年6月29日起,登陆台湾高雄市立美术馆,是海外唯一展出站。

特展从美国纪实摄影师多萝西亚·兰格(Dorothea Lange)的《移民母亲》为起点,1930年代经济萧条,满面沧桑的移民母亲肖像情感饱满,令人动容,构图神似中世纪画作《圣母与圣婴》。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油画《108街的波多黎各男孩》,写实刻画纽约工人阶级生活常态,构图犹如镜头。

内在图像的外现展示

置身摄影时代的画家探索画布肌理与颜料的物质性,创造出摄影无法揭露的内在图像。法兰西斯·培根从摄影素材寻找灵感,但将人体狂烈地扭曲为揭露自我的内在图像,《教皇6世习作》将西班牙迪亚哥·维拉斯盖兹作于1650年的《教皇诺森十世像》颠覆,让教宗面孔扭曲,置身虚空中。卢西安·佛洛伊德的几幅肖像画取材生活,激化现实以触动感官。巴布罗·毕卡索认为,既然摄影已将绘画从文学、故事甚至主题中解放,画家们应该善用这全新的自由,他就质疑绘画式再现与线型透视法,在《水手》《女子半身像》《哭泣的女人》作品中,展现多重视角折叠的单一瞬间,开拓出立体主义画风。德国盖奥格·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将画布上下颠倒,破坏了视觉秩序,提醒观者观察颜料表面而非画中人物。这类重视物质性与富表现力的绘画不向充斥摄影的世界臣服。

如画摄影与摄像绘画

有绘画训练的加拿大摄影师杰夫·沃尔(Jeff Wall)的《突如其来的一阵风(借鉴葛饰北斋)》(1993)挑战摄影纪录真实世界的概念,将拍摄百余张照片拼接,通过数位技术叠加一起,拟仿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木刻版画,赋予当代感。

除了剧场式绘画,新一代摄影家还从传统绘画汲取其他养分,打造新的观看方式,壮观的大尺幅照片、工整构图,触发对观看行为的反思。普什帕马拉(Pushpamala N)、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等以摄影探索影像制作的结构本质,探问什么是现实的如实再现。康迪达·赫弗(Candida Hofer)、路易丝·劳勒(Louise Lawler)、托马斯·施特鲁斯(Thomas Struth)的作品显示,图片的呈现与编排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感受。施特鲁斯摄影作品中的参观者注视画作,画中人物反过来注视你我。日本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呈现各地大海影像,普世通用且永世不变。

德国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以拍摄的照片绘出油画《两支蜡烛》(1982),让转瞬即逝的烛光在画作中化为永恒。威尔汉姆·萨斯奈尔(Wilhelm Sasnal)的摄像绘画饱含历史、新闻和记忆元素,关注于绘画如何赋予摄影真实的存在。

信息时代的激荡与回应

在1950及1960年代,安迪·沃荷(Andy Warhol )、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宝琳·博提(Pauline Boty)、查理·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等,将绢印和出现在流行文化、大众传媒、广告等影像元素结合到作品中。沃荷的《自肖像》透过绢版印刷工艺打破自画像真实性的神话,呈现最具代表性的波普艺术。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艺术家肖像(泳池与两个人像)》(1972)启发自工作室地板並置的两张照片,艺术家在法国別墅中,以助手和朋友为主角拍了百张照片,构思出前任情人在池畔凝视一个男人的泳姿。此作2018年由国巨基金会董事长陈泰铭以9031.25万美元(约1.22亿新元)拍下,创造最贵在世艺术家纪录。

机械制程颠覆绘画独特性与至上的概念,信息化时代海量的图像与信息,使图像与个人的关系愈发复杂。约翰·柯林(John Currin)、波莱纳·奥洛斯卡(Paulina Olowska)、丽莎·布莱斯(Lisa Brice))、恩吉德卡·阿库尼利·克罗斯比(Njideka Akunyili Crosby)等从流行文化挪用摄影图像,让女性身体重新获得应有的中心地位。

路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和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借由悬疑片的图像来创造恶梦般不安的氛围,来自想象与虚构的深处。玛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以死者遗体为灵感,借此探索死亡的心理与视觉意涵。新兴媒体、互联网、档案史料与绘画传统碰撞出切合时代的图像语言。洛娜·辛普森(Lorna Simpson)、克里斯蒂娜·夸尔斯(Christina Quarles)、米里亚姆·卡恩(Miriam Cahn)和麦可·阿米泰吉(Michael Armitage)从广播媒体中汲取素材来呈现角力:美国的种族主义与暴力、肯尼亚的后殖民动荡、美墨边境与地中海地区的移民危机。

可见,绘画与摄影互相回应、渗透,展示更为复杂的人性面貌,但这两种媒介都可单独存在,绘画成为画家对抗摄影的工具。泰德现代美术馆国际艺术典藏部总监葛雷格·谬尔(Gregor Muir)在媒体导览时说,摄影尽管与真相的关系多少被扭曲了,但是作为图像的存在感非常强大。20世纪的摄影与绘画彼此衷心地合作,但在21世纪,这样的关系不再一样,尤其在社交媒体盛行后。

1999年成立的国巨基金会是全球第四大现当代艺术收藏,藏品曾借展德国德勒斯登国家美术馆、日本东京与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名古屋市与广岛市美术馆。泰德在台展览由基金会董事长陈泰铭主动促成,他在开幕礼上说:“我是高雄长大的南部小孩,能把展览带回台湾展出是我最高兴的事。我认为文化艺术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必要的人文素养,期待高雄除了经济发展也能成为艺术及流行音乐之都。”

展览即日起至11月17日,在高美馆(高雄市鼓山区美术馆路80号)举行,入门票300新台币(约12.45新元)。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