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台湾诗人林亨泰逝世 留下不朽风景

从国立台湾文学馆出版的《台湾诗人选集9:林亨泰集》与《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22:林亨泰》,可一窥林亨泰的创作人生。(陈宇昕摄)
从国立台湾文学馆出版的《台湾诗人选集9:林亨泰集》与《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22:林亨泰》,可一窥林亨泰的创作人生。(陈宇昕摄)

字体大小:

台湾诗人林亨泰于9月23日与世长辞,享年99岁。他是台湾现代诗健将,以语言实验著称。诗人萧萧形容他长期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拉锯,是台湾新诗史上“不能不论述的重要客体”。

谈及台湾现代诗人林亨泰(1924-2023),一定会搬出他的代表作《风景》,其二如此勾画:

防风林 的
外边 还有
防风林 的
外边 还有
防风林 的
外边 还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罗列
然而海 以及波的罗列

读者随着诗人的目光行进,先看见一排一排的防风林,最后再看见海。《风景》共有两首,第一首描写农田风景,第二首写行旅中海岸所见,发表于1962年,是台湾现代诗发展的标志性作品,给了中文诗抒情传统一记棒喝。

用林亨泰自己的话来解说,这首诗的两个重点是:1)诗人的视点移动;2)诗的节奏。

林亨泰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很多人写诗时,本身是静止不动的,站在一个定点来观察、描写不断变动的事物。我写这首诗的视点不同,我本身是在动的,我一动,景物也随之变动,这种‘速度感’就是一种音乐性。”

他还亲自示范如何朗诵这首诗,每个空格都是休止符,分行停两拍,分段则意味着休息一个小节。

至于意义,诗人已经把风景摆在那里了,意义就交由读者诠释。

林亨泰的诗路

林亨泰于9月23日与世长辞,享年99岁。他是台湾现代诗健将,以语言实验著称,同时也是一位诗论家、翻译家。成长于日治台湾,林亨泰自小接受日语教育,他的第一本诗集《灵魂的产声》(1949)以日文写作,战后他才改以中文书写,被称为“跨语世代”。不过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后,鼓励“战争文艺”,林亨泰无意写作这类作品,停笔数年,直到1953年,他与纪弦书信往来,催生了1956年的“现代派”诗社,共同掀起台湾第一波现代诗浪潮。

林亨泰作品如《晚秋》:“鸡,/缩着一脚在思索着。//而又红透了鸡冠。//所以,/秋已深了……”;《拥挤》:“我拥挤/在车上,/而心碎了……//但,/马路上,//是更拥挤的。//所以,/何处?/有我下车的地方?”;《亚热带之二》:“有胖的轨迹和胖的太阳,/有女人们在唱着胖的歌,/有肥猪睡在胖胖的空气中,/有香蕉有凤梨更有胖胖的水田。”

这些作品描绘了一幅幅隽永的风景画,用诗人自己的诗句来说,其实“写诗并非那么神秘/只是把白写得更白/只是把黑写得更黑”——抑或是让事物变得更加纯粹?我没有答案,现代诗不需要答案。

1964年,林亨泰与白萩、陈千武、杜国清等诗人创立“笠诗社”,他作为《笠》诗刊的创刊主编,推动文学创作的本土意识。

林亨泰的诗路经日本语文教育启蒙,后来通过现代主义为中文诗注入实验精神,最后回归土地关怀。诗人萧萧形容林亨泰长期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拉锯,是台湾新诗史上“不能不论述的重要客体”。

林亨泰著有《长的咽喉》《林亨泰诗集》《爪痕集》《跨不过的历史》;评论集《现代诗的基本精神:论真挚性》,并译有《保罗·梵乐希的方法序说》,曾获《创世纪》诗论评奖、台湾新文学贡献奖、台湾“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学奖等,对台湾现代诗史影响深远。

他的女儿林巾力是现任台湾文学馆馆长。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