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智慧:羞耻之心

字体大小:

“人与社会的良知警戒线…”

星云大师说:分享故事:在玛雅人的部落,曾流传着一种叫“阿卓台”(Azote)的刑罚:凡有罪的公民,要被抽打脚底100仗,以每天25仗、分四天完成。每次刑罚完毕,罪犯不被收监,而是当即自由——但是,他需在次日清晨,主动领受剩余的刑罚。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公职人员监督,也没有村民看管,交由罪犯自行受罚。然而,若罪犯未能主动受刑,后果会很严重——部落会唾弃他,规则将不再保护他,任何成员都可以击杀他,而无需付出代价。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阿卓台”的刑罚过程,具有相当的智慧,那是“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融合于一体的案例。它所要带出的信息是:人若懂得羞耻,则处世为人就有底线,行事有所应为,也有所不为;而社会若懂得羞耻,则道德标准必然会提高。

·立思

羞耻之心,让我们懂得什么?四点参考:

一、心存羞恶,立思改正:一般人在行为处事上,虽然可以要求自己如仪如法不犯过,有时候心里还是难免会生起不正当的念头。但是,修行者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只要能够知耻,择善弃恶,在不净念刚生起时,立刻觉知,立即改正,久之,即能善念相继。

二、不屑卑污,尊重自处:知耻者即使处在低劣环境,也懂得自尊自重,不屑于跟别人同流合污。六祖惠能大师曾混迹猎人队中十五年,不仅守住原则,还度化了大群猎者。知羞耻者,必能自我尊重,不甘随别人堕落。

三、不甘暴弃,力求进步:孔子年少时曾放牛牧羊,也曾当过仓库管理员。但是贫苦的经验,并没有带给他丝毫的自卑,反倒因而具备许多生活技能。有羞耻心的人,纵使遇到生活的困境,或精神的违逆,也不会自暴自弃,一定会力图振作。

四、不图苟存,宁死御侮:南宋宰相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元师敬重他的人品,不忍杀他,劝他投降,他却选择慷慨就义。《过零丁洋》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动了后世千万人,他忠于国家的志节,正符合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知惭知耻的人,宁在道德正义前牺牲,也不愿违背正义而苟且偷生。

·惭愧

一个不知道羞耻的人,会让人瞧不起。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容易,可一个人知道羞耻,能够有勇气改正,那还为时不晚。如果安于羞耻,或者不觉得是羞耻,反以为是荣耀,那就不可救药了。

羞耻之心是无上的尊严和美德。知羞耻在佛教里称为惭愧,《维摩经》将惭愧比为“上服”;最好的、最美丽的衣服。因为一个人有了惭愧心,就能够防非止恶,避免种种为非作歹的丑态。《佛遗教经》也说:“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知耻是进步和道德的力量,希望大家都能养成羞耻心。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