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世代

交流站:捕杀并非整治鸽患有效手段

作者表示,扑杀的速度跟不上鸽子生育率的反弹,每年定期捕杀仍然需要付出人力财力,并且治标不治本。(李天錡摄)
作者表示,扑杀的速度跟不上鸽子生育率的反弹,每年定期捕杀仍然需要付出人力财力,并且治标不治本。(李天錡摄)

字体大小:

日前看新闻,惊讶地发现新加坡竟然采取诱捕和人道毁灭的方法控制鸽子数量,且若现阶段试点计划有效,还将会在更多市镇推广。

新加坡的“人鸽冲突”我早有耳闻。诚然,野鸽数量过多会影响城市环境卫生,提高清洁成本,还有可能散播疾病,但捕杀是否是必要且有效的治理手段?

新加坡鸽患问题并非个案。过去,也有许多城市试图通过下毒、射杀、炸死等手段来控制鸽子数量,但效果并不理想。有新闻报道,瑞士巴塞尔从1961年到1985年每年捕杀约10万只鸽子,但鸽子繁衍能力强大,数量仍保持稳定。新加坡也曾采用过投毒、射杀,如果有用,为何今天鸽子数量还是超载?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惩罚喂食者、完善食物垃圾处理系统,需要更高的成本,也更为困难;直接扑杀看起来似乎更高效、经济。然而,扑杀的速度跟不上鸽子生育率的反弹,每年定期捕杀仍然需要付出人力财力,并且治标不治本。

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不喂食才是最有效的治鸽手段,把矛头从人转向鸽子实则是本末倒置。除此之外,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喂避孕药、引入天敌、噪音驱赶或者在野外设立栖息点,以吸引鸽子远离城市等,都是有效的办法。

以上种种虽然有利有弊,但总比直接杀掉要好;扑杀是最直接,也是最不负责任的方法。对于城市里的流浪猫狗,往往是以绝育的方式控制数量,没听说过直接安乐死的;鸟和猫狗又有何不同?

为了回应动物保护的呼声,新的试点计划通过诱捕和药物,对鸽子实行“人道毁灭”。但这不过是掩耳盗铃,不管是用枪打,还是用二氧化碳,任何非必要的杀戮都是不人道的,所谓“安乐死”不过是人类对自己的心理安慰。科学且仁慈地对待鸽子,原是我们的义务。

如果动物惹恼了人类,就要将其杀害,那动物保护的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动物成为城市的装饰品,想要欣赏的时候就保护,觉得碍事了就处理掉?如果不能探索和谐共生之道,那下一步我们还要将枪口对准野鸡、麻雀、松鼠和水獭?

一方面把鸽子视为和平的象征,一方面将其残忍扑杀,绝不是人类对待动物的应有态度。须知,是人类最初驯养原鸽(Rock Dove),将其带入城市;遭到遗弃的宠物鸽、信鸽、赛鸽等又沦落为流浪者。

欧洲城市兴起得早,治理鸽患也更有经验。如英国、德国修建开放式鸽舍,提供食物,吸引野鸽入住,这样既方便集中清理羽毛、排泄物,减少鸽子流落街头的现象,也可以用假鸽子蛋替换真蛋,大大降低繁殖率。在过程中,动物保护组织和义工发挥重要作用。新加坡当局不妨开展和动物保护者的座谈,听取群计群策,并扶持相关组织共同参与治理鸽患。

最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弘扬保护动物、积极解决动物问题的美好品质,而不是让公众理所当然接受“人道毁灭”,以致麻木不仁。再偏个题,可曾有人问过那些捕杀鸽子的工作人员,是否自愿成为“刽子手”?他们会否因此留下心理阴影呢?

(作者是在新加坡实习的中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