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新谣能否承先启后?

一年一度的大型新谣演唱会之所以一票难求,证实了新谣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不减当年。(档案照片)
一年一度的大型新谣演唱会之所以一票难求,证实了新谣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不减当年。(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我问拥有大数据而无所不知的ChatGPT,新加坡中文流行音乐创作人有哪些,它只列出七位知名音乐人:林俊杰、蔡健雅、许环良、黄韵仁、李伟菘、李思菘以及陈佳明。

其中,只有两位与新谣有直接的渊源:许环良(水草三重唱)和陈佳明(地下铁新谣小组),其他几位则是后起之秀。连最具新谣代表性的人物梁文福也没在名单内。毕竟,新谣不是流行音乐(虽然曾经流行一时)。

ChatGPT也不是有眼不识泰山,它不过是根据数据“实话实说”。值得一提的是,新谣虽然不是流行音乐,却是新加坡流行音乐可以突破港台流行音乐垄断市场的开路先锋。好几位成功转型的新谣人——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位,还有巫启贤、姜鄠、黎沸辉等——都在世界华人流行乐坛留下耀眼成绩。

曾几何时,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流行音乐的游戏规则,歌手及歌曲的知名度,已不再取决于唱片公司的制作成本或宣传力度。一首朗朗上口、由平凡歌手简单吉他演绎的歌,就有在网上疯传爆红的机会。

这就是所谓的流量。至于如何让歌曲及其他产品达致理想流量效果,相信有它一定的规则和条件,这里暂不深入探讨。

笔者所关心的还是较原始和根本的问题:新谣曾经作为一个时代的人(60至70后)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承载体,是否还能够对那尚存的一代人(现在大多数是60岁左右)起着一定影响力?甚至对“后新谣”时代的人(80后)也依然有感染力?

一年一度的大型新谣演唱会之所以一票难求,证实了新谣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不减当年。出席者相信八成以上是60至80后时代的人。再年轻者,多数是陪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凑凑热闹。但就是这一批新谣时代成长的过来人,是新谣运动的终极关怀者及被关怀者。

他们曾经关怀、影响了新谣;新谣也曾经影响了他们、关怀了他们。如今,除了一年一度出席新谣演出缅怀过去,他们是能够为新谣再献出一些力量的。

或者更具体说,他们是否能够再延续昔日新谣的精神,在新加坡以至世界各地华人社群中,通过新谣音乐带来一些承先启后的影响力,同时也给这个逐渐老化和淡化的社会注入一些生气?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