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打击诈骗人人有责

尽管当局不断积极宣导,每天还是有无数人或从非官方来源下载应用,或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而上当受骗。(示意图/王彦燕摄)
尽管当局不断积极宣导,每天还是有无数人或从非官方来源下载应用,或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而上当受骗。(示意图/王彦燕摄)

字体大小: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诈骗和欺诈手段,执法机构跟银行业者推出了好些保护公众利益的新举措。警方星期二(10月10日)宣布与经营社交媒体平台的Meta公司合作,撤下社媒平台上诱使公众下载恶意软件的假广告并封锁有关账号,同时终止疑涉诈骗的WhatsApp电话号码。

本地三家银行则在10月6日宣布,预计11月底推出虚拟保险箱功能,让客户把部分存款“上锁”。这笔钱不能通过数码方式转出,只有通过银行指定方式验证身份后才可“解锁”,而方式之一是客户须亲自到银行分行出示身份证或护照办理。如此一来,即便客户不小心坠入骗局,也可避免户头被掏空。

过去一个多月,本地银行陆续在手机应用增添了防诈骗侦测功能,一旦侦测到客户的手机装有恶意软件或有危险的权限设置,客户将暂时无法使用银行手机应用。更严格的防范措施虽然造成不便,但发挥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最早在8月5日推出这一功能的华侨银行透露,反恶意软件功能启动后的一个月内,成功保住了30多名客户的200多万元存款。

银行推出的一系列新功能将形成多层防护,有助打击诈骗和欺诈行为;侦测功能可减少客户陷入骗局的机会,上锁功能则可限制客户面对的风险,至少可让他们保护部分存款。这些措施难免会给客户带来不便,但却可以保护没有自我防范能力的弱势客户。新加坡社会富裕,民众普遍都有一定的积蓄,因此成为各路诈骗团伙跃跃欲试的目标。

尽管当局不断积极宣导,每天还是有无数人或从非官方来源下载应用,或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而上当受骗。旅游与购物是目前最常见的诈骗手段,警方日前透露,自今年9月以来有至少54人坠入一日游、榴梿团、以优惠价格购买各类食品的“假广告”骗局,下载了第三方应用,被转走超过160万元。最新的幌子是假装有意购买衣服或电器等二手物品,再以支付订金为由,诱导受害者下载含恶意软件的手机应用。单在9月就有至少21人上当,损失至少21万元。

不法之徒会想尽各种方法以不同名目行骗,目的是诱导受害者安装含有恶意软件的应用,借此操控受害者手机,清空他们银行户头内的款项,因此警方与社媒平台的合作是很重要的。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社媒,人人都通过社媒与亲友沟通或获取新闻资讯,很容易暴露在风险当中。Meta旗下的脸书、WhatsApp和Instagram等是大家较为熟悉的社媒平台,但只是众多平台的其中几个,骗徒还是可以通过其他平台行骗。而且经验告诉我们,骗徒总有办法规避各种限制。

行骗手法并非一成不变,银行须要投入更多资源走在骗徒的前端,而不是被动的见招拆招。无论如何,再严谨的防范措施也不能做到滴水不漏,公众绝对不可放下警戒,应多了解和认识最新的诈骗模式,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自己。再说,恶意软件只是众多威胁中的其中一项,网络钓鱼诈骗、身份盗用和信用卡欺诈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可能泄露敏感数据,甚至失去所有积蓄;时刻保持警惕才是避免金钱损失的最有效方法。

人们期待已久的骗案赔付框架预料在本月展开公众咨询,首先聚焦的会是网络钓鱼诈骗。这个框架在2022年2月提出,一年半过去了却未有定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应该尽快设定并落实框架,清楚让银行客户知道,当他们在陷入骗局时有哪些权益保障。不论届时银行与客户之间如何分摊责任,公众还是应该保持适当的警觉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