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罗厘载送客工问题应加速解决

公司和承包商用罗厘载送客工固然方便,也可以节省成本,但事故不时发生,早已引起关注和讨论。(萧紫薇摄)
公司和承包商用罗厘载送客工固然方便,也可以节省成本,但事故不时发生,早已引起关注和讨论。(萧紫薇摄)

字体大小:

7月18日和19日连续发生两起涉及载人罗厘的交通事故,造成37人受伤,包括多名客工。两起事故所引起的反应,可能会令一些人感到意外。有两批共100个客工支援组织、民间团体、人权组织、前官委议员等,先后联署发表声明表示关注,并要求:一、当局废除在公路交通法令下,允许罗厘载送工人的例外条例,并以一样的乘客安全条例对待所有人;二、使用有座位和安全带的车辆,安全地载送工人。

在他们看来,罗厘的设计本为载货,车斗空荡荡,既没座位,更无安全带,根本不适合用来载人。公司和承包商用罗厘载送客工固然方便,也可以节省成本,但事故不时发生,早已引起关注和讨论,至今并未获得妥善解决,因此才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有议员也表示将在下月国会复会时质询为什么公路交通法令特别允准罗厘运载工人。

早在2021年5月,全国职工总会就曾表示,罗厘不应用来载送客工,工运领袖正与新加坡建筑商公会进行磋商,希望说服业者改以巴士载送客工,确保他们的安全。职总助理秘书长杨益财说,除了展开劳资政协商,职总也呼吁业者立即制定临时措施,如聘请专门载送客工的司机,而非要求已忙碌一整天的客工兼任罗厘司机。

交通部和人力部当然都知道问题的存在,有关问题也曾在国会讨论过,而当局也已陆续出台了一些改善措施,如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载客罗厘须陆续安装遮雨篷布;兼任罗厘司机的工人在工作六小时或以上后,须休息至少半小时才能驾驶罗厘载人;每辆载客罗厘也须指定一名“车友”,负责确保司机适合驾驶且保持警觉。

此外,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去年10月间也曾宣布,当局也考虑规定最高装载重量超过3500公斤的罗厘未来也须安装限速器。她也表示,当局会继续研究是否要落实更多措施,以及它们是否可行,包括鼓励公司尽可能使用巴士等其他交通工具载送员工。

但到目前为止所采取的措施,似乎都难以改变载货罗厘不适合用来载人的事实。一般驾车人士经常可以看到载满客工的大小罗厘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只要发生意外,或司机紧急煞车,很容易就会导致乘客相互挤压受伤,甚或被抛出车外重伤和死亡。

数据显示,在2011年至2020年期间,有58名由罗厘载送的工人在公路交通事故中丧生,并有4765人因此受伤。因此,上述各组织呼吁,成本考量不应成为公司为客工改善交通待遇的阻碍,因为客工的生命要比老板的盈利更加重要。但话说回来,成本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立刻禁止罗厘载客,说易行难。当局在和业者的讨论中显然接收到诸多的反馈,因此才迟迟没有仓促做出决定,而是采取渐进的做法。

虽然这些年来,涉及载客罗厘的车祸并没有明显增加的迹象,但每天通勤的客工数以万计,为安全计,加上公众对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当局还是有必要加快寻求更妥善的解决方案的步伐。在还没有找到最佳方案之前,下调所有载客罗厘的限速驾驶应是必要的过渡措施,例如公共巴士在普通公路上以50公里的时速为限,但罗厘的是60公里,不管是载货或载客。交警当局也必须在马路上加强执法。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