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豪:我国将继续投资人才发展和科技 支持翻译工作

全国翻译委员会今年庆祝成立10周年,以“译脉相通,世代共情”为周年庆标语,并将在11月15日举办研讨会。图为国家发展部兼通讯及新闻部高级政务部长、全国翻译委员会主席陈杰豪(左三)与委员会成员诺胡达(左起)、咨询团成员玛丽亚和张嘉慧交谈。(林明顺摄)(林明顺摄)
全国翻译委员会今年庆祝成立10周年,以“译脉相通,世代共情”为周年庆标语,并将在11月15日举办研讨会。图为国家发展部兼通讯及新闻部高级政务部长、全国翻译委员会主席陈杰豪(左三)与委员会成员诺胡达(左起)、咨询团成员玛丽亚和张嘉慧交谈。(林明顺摄)(林明顺摄)

字体大小:

在人工智能时代,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因为翻译工作需要能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和语境的专才,关键在于如何善用科技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

为此,政府将继续投入资源在人才发展和科技上,并与社会伙伴协作培养本地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翻译的兴趣。成立10年的全国翻译委员会接下来将集合各方反馈,探讨下个10年的发展策略。

国家发展部兼通讯及新闻部高级政务部长、全国翻译委员会主席陈杰豪,星期三(3月27日)接受媒体访问时强调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说明委员会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翻译是多元文化和种族社会的一个桥梁

他指出,翻译扮演一个重要的桥梁,尤其在新加坡这个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的社会,翻译有助于拉近各群组之间的距离,也让人们了解文化和传统。

通讯及新闻部10年前设立全国翻译委员会,旨在提升我国翻译水平。委员会过去几年付出的努力,使我国在这方面建立起很好的基础。

当局接着将探讨未来的发展计划,并在11月举办的10周年研讨会上分享。

陈杰豪说:“我们会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培育翻译人才,尤其是了解本地语境的翻译工作者。第二,善用科技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第三,培养国人对翻译的兴趣,和利益相关者合作打造一个富活力和机遇的翻译生态。”

AI时代翻译专才发展途径更多元

随着人工智能走入各行各业,有者担心翻译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但陈杰豪指出,翻译与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仍需靠人来理解当中的微差(nuances)。相较于以前,翻译专才的发展途径其实更多元。许多初创企业和科技公司等在各地市场推出产品,这些企业需要能理解不同文化和语境的翻译专才。

他说:“你不能使用现成的翻译机器或人工智能机器人,需找人加以改进并客制化内容,满足顾客的需求……竞争不在于人和机器之间的竞争,而是谁能更懂得善用科技。”

政府为此也投入资源在科技上,帮助翻译工作者提高效率。通讯及新闻部也到欧洲等地考察,参考不同制度在培育翻译人才和使用科技上的最佳作业方式。

截至去年,翻译人才培育计划自2018年推出后,惠及36名翻译从业员,拨款超过24万元。这项计划资助人员参加翻译课程等专业项目,资助额达九成。政府2019年也推出政府翻译平台“新译达”(SG Translate),为人们提供更符合本地语境的翻译。

肯定“民译达译者”对翻译工作的支持

陈杰豪也肯定“民译达译者”(Citizen Translators)对翻译工作的支持。民译达计划于2021年推出,目的是邀请志愿译者为政府宣传材料提供翻译建议,至今有超过2000人加入行列。他们来自各阶层,年龄介于15岁至70来岁之间。

他说:“我们会继续鼓励人们成为民译达译者,并通过与学校、协会、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合作推出课程、举办工作坊、翻译比赛等活动,培养国人对翻译的兴趣。”

张嘉慧(47岁)是全国翻译委员会的华文咨询团成员,她目前在一家国际游戏服务商公司担任全球本地化经理,工作内容包括翻译,让游戏文宣符合不同市场的需求。

她受访时说,科技的运用可以起到互补作用,让译者能更有效率地翻译,但不能取代人工。翻译工作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传达信息,确保信息准确至关重要,仍需人工校对,也需要能理解不同语境的译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