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步天下

饮食文学中的烹与食 个中滋味抓住读者味蕾

饮食书写品类繁多,一次介绍几本书,也可算是做了一桌子的菜。(陈宇昕摄)
饮食书写品类繁多,一次介绍几本书,也可算是做了一桌子的菜。(陈宇昕摄)

字体大小:

民以食为天,舞文弄墨的文人也爱吃。近年流行饮食文学,作家学者借饮食抒情的同时,也展现个人生活面貌,与现实有了有机连结。有的作家爱下厨,烹文煮字记录生活日常,每道菜都是甜蜜与苦涩的记忆;有的则将美食化成诗;有的为饮食的哲学找到一条出路。

华人最爱问“你吃饱了没”。过年,美食自然也是核心,从年饼到奢华大餐,新年好像就是吃个不停,那想必像乾隆皇帝那样的大人物,满清盛世的时期,过新年也是大鱼大肉吧?

其实不然。乾隆风雅得很,每年新年在清宫办茶宴,邀请二三十位有才华的重臣喝皇帝用梅花、松子与佛手特调的“三清茶”,配小点心,吟诗作对,优雅过年。中国学者孟晖2015年出版的《花点的春天》开篇就给读者讲了这个故事。

古代皇帝优雅,新年不想再大鱼大肉,其实我颇能理解,平日吃那么多山珍海味喝了那么多美酒,清茶倒成了仙饮琼浆。我以为当今中产阶级生活越来越好,鸡鸭鱼肉越来越普及,早年家穷平日不敢吃肉,新年难免“报复性消费”,如今生活好了,吃太多荤,我尝试建议母亲不如新年茹素,这样才有个对比。

当然,那是俏皮话了。

民以食为天,舞文弄墨的人也都爱吃,《花点的春天》里记载了中国古人对美食的讲究,同时也展现了古时人们的生活面貌。

满足读者心灵与肚皮

近年流行饮食文学,作家学者更是热衷借饮食来抒情,甚至在阅读的时候,都忍不住关心起作品里的饮食细节。香港作家邹芷茵的《食字餐桌》便搜罗了当代名家作品中的吃喝画面,从张爱玲《烬余录》记录的战时香港粮食荒,到村上春树笔下孤独的意大利面男人,每篇文章还附上食谱,当真满足读者心灵到肚皮的需求。

邹芷茵个人也还爱下厨,谈别人的作品的时候也讲个人生活,兼谈香港命运,书页里的文字于是与生活现实有了有机连结。

爱下厨的作家不少,台湾作家王定国有一篇《秋夜煮粥》,纸短情长,写老夫妻的生活,写一个男人为病妻煮粥时记忆缱绻:“第二天我开始为她煮粥,像多年前那个夜晚一样,我用砂锅煮,焖它几分钟掀盖一次,拿着瓷瓢轻绕着锅底慢慢磨,仿如急着倾注一种流畅的情感,反复地磨呀磨,总算提早磨出了粥糜,烂熟的气泡声此起彼落,宛如千百只饥饿的雏雀飞来,张着鸟喙一起发出那种嗷嗷待哺的声音。是那么好听的一种喜悦,一个人为另一个人静静地煮粥。”

爱下厨的作家不少,有的通过烹煮食物,呵护挚爱的家人。(档案照)

台湾文坛出了名的美食家、好爸爸——诗人焦桐2023年出了一本厚厚的书《为小情人做早餐》,记录他的家庭生活,他为两个女儿做早餐的点滴,也记录他妻子从生病到亡故的那些日子,每道菜都是甜蜜与苦涩的记忆。

用焦桐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半生的烹调情怀,堪称异类食谱,通过烹煮食物,呵护最挚爱的家人,让她们也相爱。”

华文作家多年来把饮食散文写出境界,梁实秋《雅舍谈吃》、林文月《饮膳札记》、舒国治《穷中谈吃》都是当中佼佼者。新一代台湾作家中,谁又善写饮食?洪爱珠的《老派少女购物路线》2021年出版,曾引起轰动,抓住读者味蕾,就连舒国治都难得出手为她写序,甚至想要买好多本书来送朋友,分享洪爱珠迷人的文字。

台湾作家洪爱珠爱卤肉。图为台湾美食,有卤肉饭、大肠蚵仔面线、焢肉饭和盐酥鸡。(档案照)

洪爱珠爱卤肉,卤肉于她是家族技艺也是家族记忆,她说:“成长中少女的饿,零食甜饼也不足以消灭,需要吃白饭,拌肉汁。”

她说:“独居以后,我也就知道了,无论是外婆还是妈妈,一个人才不卤肉,卤肉都是为了众人的。”“妈妈病中,站立三分钟都疲劳不堪,但卤肉的开场,将猪肉煸炒到必须的程度,需十几分钟,她全程站着,为了让我见到应有酱色。她逐步解释,我凝神狂记,几下的全数紧握不放。”——那是母亲病故前传授给她的最后家传菜,所以她在“母后至今,如遇困难,无端端孤儿意识滋长起来的时候,就卤肉。”

吃进肚子的形上之学

食物也成了心药。

那吃进肚子的可以是形上之学吗?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傅尔曼大学哲学教授莎拉·E·沃斯(Sarah E. Worth)写了一本《饮食的哲学》,要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哲学之间,为饮食的哲学找到一条出路。

她写道:“(从意大利发起的)慢食运动鼓励大家选择品质好、纯净、符合公平交易原则的食物,也就是由熟悉那片土地和作物,并且获得合理工资的农民与劳工悉心照料,所生产出来的优质食物。食物应该要用爱、关怀和传统来烹煮,也应该要与他人分享,我们不应该像替车子加油那样独自用餐。一起用餐是一种很特别,甚或是神圣的行为,而思考食物的来源、制作过程与烹煮它的人,也是很重要的事,不应该次于饮食所带来的真切喜悦。”

我认同前半部分,但后半部分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不能独乐乐?

谷口治郎漫画《孤独的美食家》里主人翁井之头五郎到处辛劳,忙里偷闲在日本各地邂逅各种美食,在平凡日子中找到饮食之喜悦,安贫乐道、知足,我想都是很美好的饮食哲学。

关于饮食的书写实在太多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计划对应五感写五个短篇小说,遗憾去世前只完成了嗅觉、味觉与听觉三篇。关于味觉的《在美洲虎太阳下》写一对情侣出国旅行,在异国风情的环境中用餐,从口腹之欲,追溯人类基本欲望,探讨人与人的关系,读着竟有惊心动魄的感觉,实在太厉害了。

美食还能化成诗,开放让读者诠释个中滋味。

香港已故诗人也斯(梁秉钧)是出了名的饕客,《后殖民的食物与爱情》一书独步文坛。他的诗集《蔬菜的政治》颇具代表性。

香港已故诗人也斯是出了名的饕客,他写过一首名为《新加坡的海南鸡饭》的诗。(档案照)

诗集里有一首《新加坡的海南鸡饭》,最后引几行诗以飨读者:“我可有最好的秘方/用鸡汤煮出软硬适中的热饭/测试油腻的分寸在异地睦邻/黏合一个城市里多元的胃口?”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