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白:雾霾消散以后

字体大小:

前几日祖父患病住院,我赶回老家去探望。这趟行程,除了给老人家带些滋补保健品外,我也想到要给一众许久未见的亲朋捎点实用的东西,于是就订购了一批高级防霾口罩。

我老家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小城,空气质量常年在省里倒数,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很少有蓝天白云的日子。城市的产业结构在中国北方具有典型性,煤炭能源和重型工业是主要经济支柱。这些年,私家车的数量多了起来,再加上烧煤取暖,每到冬天,空气污染指数飙升。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游子编了个顺口溜,说过年回家有“三怕”:“一怕春运二怕霾,三怕父母催生孩。”可见雾霾的厉害。

然而这次回家,我却没有见到预料之中的雾霾天气,除了阴雨时有点雾,空气整体上都很好,雨后甚至出现了湛蓝的天空。带着疑问,我和同来探病的老街坊王姨聊了起来,据她说,今年市里大力整治空气质量,关停了一大批企业,雾霾的情况比往年好上不少。我正想表达为家乡人民高兴的心情,王姨却苦着脸说:“空气是好了,日子却不好过了。”王姨是开小饭馆的,她的店位于工业区,那里围绕厂矿已经形成了繁荣的街市。王姨手艺好,她炒的家乡菜深得附近职工喜爱,小店一直经营得挺红火。但现在周围的企业停工的停工、倒闭的倒闭,她的生意也做不下去了,不仅如此,据她说,附近的理发店、小超市等,也有很多已经关了门。

无独有偶,这次我还碰到了远房小叔,他的状况比王姨更困难。小叔原来是城郊的农民,靠种蔬菜为生,也豢养一些牲畜。前几年政府征地搞房产,再加上农业开始往规模化发展,他就不再务农,拿着补贴的钱,和别人合伙办起了小型板材厂。据他说,一开始厂子经营的不错,政府也鼓励农民转型办企业,就在他们继续投资准备扩大规模的时候,一道禁令下来,厂子被封了。之前的投资打了水漂,还欠了一屁股债,小叔跟我说话时连连叹气,我也不知该怎么劝他。

王姨和小叔的情况恐怕不是个例。近年来,空污问题成为中国民众的心头大患,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治理政策,从2013年的“大气十条”到2018年的“三年计划”,再到“2030年实现蓝天白云”,都显示了当局的决心与态度。但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怎样维持平衡、找到最优解,需要非常精细的调节手段与耐心。现实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一刀切”、“运动式”的治霾措施,企业不论合法违法一律关停,还有强制性的汽车限行和煤改气,这些都给经济和民生带来损害。

任何改革或者改变,当然会有代价,大多情况下也会有相应的补偿机制。但是,现实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就像上面说的王姨,她并不是被关停企业的职工,但受到的冲击却一点也不小。对于业已形成的经济圈或者产业链来说,任何变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波及的对象也可能远超预估。至于我小叔,就是在政策变化中被反复冲击的典型例子,想与时俱进抓住机遇,结果却被现实无情碾压。发展经济也好,治理环境也好,如果政府的政策缺乏延续性和可预见性,或者没有规划好后续措施,结果只能是让升斗小民无所适从。

直到从家乡回来,我买的防霾口罩也没有全部送出去。看着包里剩余的几个,我的心情有些复杂。雾霾消散了当然是好事,但并不能说这场“蓝天保卫战”就以完胜收场,因为在雾霾消散以后,还有很多新的问题亟需解决。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