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少盐更添国民健康滋味

作者认为,南洋各种族传统饮食多偏向重口味,我们的认知常识是“好吃的总是不健康,健康的总是不好吃”,因此改变须要更费力。(档案照片)
作者认为,南洋各种族传统饮食多偏向重口味,我们的认知常识是“好吃的总是不健康,健康的总是不好吃”,因此改变须要更费力。(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我国政府近年来积极推广健康生活的种种努力和措施,不能败在餐桌上。国人饮食的盐分太高,从发布的数据看得很清楚也令人担忧,以2010年到2023年外食菜肴的钠含量增加了22%来说,无疑是惊人的,意味着国人越吃越咸,显然极不健康。值此岁末年终又是大吃大喝的时节,更应该自我提醒,顾好健康。

卫生部长王乙康近日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指出,卫生部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减少国人对盐的摄取量,因为“盐的问题相当严重”。我们目前所进食的含钠盐,大多是食品添加物,其中所含的钠若摄取过量,容易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而数据显示,我国九成人口的钠摄取量是超标的。心血管疾病占本地死亡人数约三分之一。能不能积极管控餐桌美食的材料成分,不但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也将决定卫生部推展的各种保健措施的终极效果。

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元素,有助于保持细胞酸碱平衡等作用,也是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所需的物质。食物中就有天然的钠。但在现代社会饮食习惯中,食盐是一种称为“氯化钠”的化合物,摄取过量会导致心脏机能的改变。为此,很多国家都有关于含钠盐摄取量的指导原则,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每天2000毫克,但新加坡人的摄取量多达3600毫克(1000毫克等于1克)。新加坡心脏基金会董事会主席陈淮沁教授此前受访时说过:“每减少摄入一克盐,心梗发病率就可减少4%,中风率可减6%。”可见对健康来说,盐的摄入量差一点,对身体的影响就可能很大,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群。

心血管和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过多,会成为国家整体医疗的负担,如果与即将到来的超老龄化社会的医疗需求相叠加,长期下去将加重国家医疗体系的负荷。不久前在国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千人有2.8名医生的比例,虽然比2018年高一点,但不足以应对来临的超老龄化社会,这还不算入各种护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各种设施。

超老龄化趋势不可逆,但健康是个人可以控制和调整的,饮食就是重要手段。南洋各种族传统饮食多偏向重口味,我们的认知常识是“好吃的总是不健康,健康的总是不好吃”,因此改变须要更费力。此外,近几年的冠病疫情居家办公,更让人警觉都市人若不有意识地注意健康,很容易出现久坐不动产生的健康问题,而依赖外食、快餐和加工食品的生活模式大行其道,更加剧隐形的健康危机。

须要特别关注的,还包括低收入和弱势群体,他们可能因缺乏时间运动,或为了省钱,对健康饮食的意识也较低,更倾向于购买相对便宜的速食,或慈善福利团体捐赠的免费即食食品。然而他们一旦因饮食不均衡导致不健康,会使本身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处境更恶化。

由政府带头推动少盐这类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国人在这方面的意识,同时能协调餐饮业者做出改变。已经有本地和亚洲六个餐饮业和制造业团体承诺支持减少饮食中的盐分,参与“少盐多味”运动,令人欣慰。餐饮业者更应该提高意识,检视本地美味的饮食中千百种酱料的配方,尽可能改用天然的香料,同时积极改变烹调方式,发挥创意,这是做得到的。王乙康透露,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国人对糖分的摄入已经开始减少,这是好现象。

在此过程中,前线餐饮零售业者的成本短期内会增加,但随着低钠盐等采购量的增加,应该就能减轻成本负担。

健康迈入老年甚至晚年,对个人、家人和社会都是一种福气,相对于年轻时,中老年人对味蕾和肠胃加以节制,是品尝有滋有味的健康人生,不可少的功课。健康SG计划至今有差不多60万人报名登记,约半数已去看医生做预防诊断,卫生部仍在努力推动。但用尽心思推展各种鼓励运动和保持健康的措施,包括对加糖饮料进行等级标签等等,如果国人参与不积极,对健康生活的意识不敌餐桌美食的快意享乐,一切终将是功亏一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